前言

熊柏畦

唐诗是祖国文学的宝贵遗产,其中绝句,又流行最广,是可以歌咏的一种短小精隽的诗章。

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,他的作品各体俱工,是一代宗匠。但他的绝句,却与盛唐诸名家有些不同。他以高度的创造力,于诸家之外,努力创新,别开生面,胆大手灵,不受拘束,不因袭成法。他使用较多的是现实手法,具体抒写,细致体察,精微刻划;有时又是大笔挥洒,熔叙事、议论于一炉,“敷陈其事而直言之,”淋漓酣畅,如決江河,因而用“赋”体更多,用“比”“兴”较少,他的作品,便显得“实”多而“虚”少,“重”多而“轻”少,被称为“别派”“别径”。例如清人申涵光说:“杜诗(指绝句)别是一种……虽老放不可一世,终是别派。”李重华说:“杜老诸绝,欲与诸子分道扬镳,故尔别径。”叶燮说:“杜绝轮囷奇矫,不可名状,在杜集中,别是一格。“杜绝既和其他诸名家不同,而其他诸名家又因作品繁富,蔚然成风,居于“正宗”地位,那么杜绝属于“别派”“别径”自不足怪。但它是阵容严整、鼓角堂堂、气象巍峨的“别派”,是峰回路转、柳暗花明、境界一新的“别径”,与“正宗”分庭抗礼,毫无逊色。可以说是双峰并峙,各有千秋。诗的风格应该是多种多样,表现手法应该是各式具备,才能万紫千红,各呈异彩。因此杜甫的绝句,有它独特的地位,值得重视。近人曾缄教授说:(杜甫)“行年五十,阅世已久,见解益高,乃始作七言绝句,固非率尔操觚者也。其同时辈流,若李白、王维、王昌龄、李顾、高适、岑参等之作,早已熟闻而习见之,使随诸人之后,亦步亦趋,则失其所以为杜,必不肯为也。于是抉破藩篱,昂首天外,独辟蹊径,自成其一家之诗。”又说:“自有杜而后,盛唐之七言绝句,始尽其变,使盛唐只有王、李一派之绝句,而无此老崛起于其间,则不成其为盛唐矣。”这种见解是正确的,它指出了杜绝的价值。杜甫是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的,他在各种体裁中均创造出了“惊人”的词句和意境,以证实自己所说的话,绝句又岂能例外?

归纳起来,杜甫的绝句约有下列几个特点:①多咏国家大事:杜诗向以多咏国事见称,绝句亦然,在一百三十七首绝句中,专咏国事的计三十余首,占四分之一,这是唐人绝句中独—无二的情况。②多学习民歌:四川是民歌竹枝词的发源地,而杜绝大多数是入川后写的。“万里巴渝曲,三年实饱闻”,杜甫听惯了这种民歌,有会于心,于是有意识地向它学习,因此杜绝中有不少拗体,音节和竹枝词相近,但他把内容扩大了。由于学习民歌,便多用方言俗语,成为独特家数。③手法多样:唐人绝句,多数重视起、承、转、合方法,表现抑扬宛转风致,杜绝却不完全如此。它有的是一气直下,挥洒自如,形成大开大合之势;有的是随手成吟,却有乱头粗服的天然之美;有的是曲折达意,深入浅出,引人入胜,虽然风貌不同,但均能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趣。④感情真挚。杜绝不但对于国家大事,忧乐悲喜,每首均寄以浓厚深挚的感情,即个人生活,友朋往还,眼前风景,寻常事物,乃至禽、鱼、花、木,无不皆然,一经笔下点染,便觉深情款款,呼之欲出,字里行间,不作空泛语言。⑤多用偶句:绝句使用偶句,不始于杜,但杜甫最工对仗,故使用尤多,成为明代诗论家讥评的焦点。但杜绝常用对偶,又自有其独到之处,无可非议。其中四句全偶的多咏可分可合的事物,分则为四事,四景,合起来仍成一个整体,浑然莫辨。先偶后散的则是以偶句带起散句,收到先整齐而后流利之效。先散后偶的则使全诗收束更为有力,且多唱叹之句,韵味更觉悠永,这种句法在杜绝中最多。⑥多用组诗:绝句字数少,只适宜于歌咏比较单纯的事物,表达比较单纯的意境,遇到较为复杂的事物、意境时,则宜利用组诗以资补救。杜绝组诗最多,在一组中,每首意义各不相同,但环环相扣,相辅相成,为杜绝的精华所在。

杜诗用事繁富,素称难读,历来注家亦最多,但绝句却比较平易易懂,可以浅涉;而其中又不乏深微精妙之处,更宜于深入涵泳。一般初学,先读绝句,再及其他,似不失为一良好方法,元诗人杨维桢即曾有此主张。

此书是就本人平日读杜诗的一些体会,并参考王嗣奭、仇兆鳌、杨伦、浦起龙等诸家及近人注解而写成。原诗字句,均以仇兆鳌《杜诗详注》为准,其有他本优于仇本者,便采用他本而注明仇本原字。为了便于理解,采用字梳句栉和串讲方式。各家对于词义有不同解释者,择要列举,以供读者参考和比较。前人评语中正确而有助于读者体会和欣赏的,亦酌予选录。由于本人水平所限,疏略错误难免,由衷地希望得到广大读者和专家们的指正。

熊柏畦

上页 返回列表 下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