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阵图[1]大历元年夔州作

功盖三分国[2]

名成八阵图[3]

江流石不转,  

遗恨失吞吴[4]

〔注释〕

[1]八阵图:在夔州奉节县西南长江中的一大堆石头,传说是诸葛亮布置的八阵图。八阵:天、地、风、云、龙、虎、鸟、蛇。

[2]蜀国是由于诸葛亮的辅佐,才能由无到有,与魏、吴两国原有基础者不同,故曰“功盖”。

[3]八阵图之名,传于千载,故曰“名成”。

[4]遗恨:指石的遗恨,从上句“石不转”连贯下来,实际是诸葛亮的遗恨。因为这是咏八阵图,所以借石来表达诸葛亮的思想。失吞吴:失策在于吞吴。“失”字是全诗的主要关键,也是历来注家争论所在,大致可分为两种说法:一种认为是失策,过失。苏轼说:“吴蜀唇齿之国,不当相图。晋之能取蜀者,以蜀有吞吴之计,以此为恨耳。”另一种认为是丧失,失却,即是说,遗恨是未能吞吴。

〔说明〕

这诗和《武侯庙》均为杜甫在凭吊古迹中抒发议论的诗。两诗同样指出了诸葛亮一生的心事,对诸葛亮表示深切的崇敬。两诗都是从写景中抒情。前首的关键是“犹闻”写出千载后似乎还能听到诸篇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心声。后首从“石不转”体会出诸葛亮的内心思想,转出主题,十分自然,十分贴切。每首寥寥二十字,而含意极为深广,精炼已极,值得仔细玩味。

关于八阵图情况,历来有很多纪录,刘禹锡《嘉话录》:“夔州西市,俯临江沙,下有八阵图。三蜀雪消之际,澒洞滉漾,大木十国,枯槎百丈,随波而下,及乎水落平川,万物皆失故态,诸葛小石之堆,标聚行列依然。近六百年,迄今不动。”苏轼《东坡志林》“诸葛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。垒石为八行,相去二丈。桓温征谯纵,见之曰:‘此常山蛇势也’。吾尝过之,自山上俯视百余丈,凡八行,为六十四聚。聚正圆,不见凹凸处,如日中盖影。及就视,皆卵石漫漫不可辨,甚可怪也。”

上页 返回列表 下页